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,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。太陽系質量的 99.87% 都集中在太陽。太陽系中的地球以及其他類地行星、巨行星都圍繞著太陽運行。另外圍繞太陽運動的還有小行星、流星、彗星、超海王星型天體以及灰塵。
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、輻射區、對流層和大氣層。由於太陽外層氣體的透明度極差,人類能夠直接觀測到的是太陽大氣層,從內向外分為光球、色球和日冕3層。
太陽是一個主星序恆星,光譜類型為G2,表明它比一般恆星更大,更熱,但是遠小於紅巨星。G2恆星具有大約100億年的主星序壽命,通過核子宇宙年代學測定,太陽年齡大約50億年。
在太陽中心,密度為1.5×105kg/m3,熱核反應(核聚變)將氫轉變為氦。每秒鐘有3.9×1045個原子參與核反應。產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從太陽表面散發出去。而地球只獲得了太陽總輻射量的22億分之一。物理學家可以通過氫彈製造熱核反應。可控核聚變發電站在將來可能成為產生電能的一種方式。
由於溫度太高,太陽上的所有物質都處於等離子態,由於太陽不是固體,因此太陽的赤道可以比高緯度地區旋轉得更快。太陽不同緯度的自轉差別造成了它的磁力線隨時間扭曲,引起磁場回路(magnetic field loops)從太陽表面噴發,並引發形成太陽黑子和日珥。
日冕層密度為1011個原子/m3,光球層為1023個原子/m3。
一段時間以來,人們一直認為太陽核反應產生的中微子數量僅僅是理論值的1/3,即所謂的太陽中微子問題。最近發現中微子具有質量,並且在從太陽到地球的過程中可能轉變為難以檢測到的中微子變種,測量值和理論值一致了。
觀測太陽可以發現如下現象:
注意:直視太陽會損傷視網膜並造成視力損傷。
在希臘神話中,太陽的保護神是阿波羅。在中國神話傳說中,太陽是一種叫做金烏有三條腿的鳥;古代英雄后羿還曾經射下天空中的金烏,解救了地上的百姓。
太陽對人類而言至關重要。地球大氣的循環,日夜與四季的輪替,地球冷暖的變化都是太陽作用的結果。對於天文學家來說,太陽是唯一能夠觀測到表面細節的恆星。通過對太陽的研究,人類可以推斷宇宙中其他恆星的特性,實際上,太陽是我們唯一能看到表面細節的恆星,人類對恆星的瞭解大部分都來自於太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