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贷款的再一次契机 |
作者:台州汽车交易网 |
资讯类别:汽车保险 日期:2005-10-12 |
|
|
|
上周,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了戴姆勒-克莱斯勒金融服务集团在中国成立金融公司的申请,并计划在2006年达成大约3000单融资合同。这是继通用、大众、丰田、福特之后,第5家获准在中国市场开展汽车金融服务的跨国巨头。 如此兴师动众是有道理的。有关报道的预计是,按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达到1500万辆估计,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额至少也会达到15000亿元,即使未来20年中国信贷购车的比例只有国外平均水平的一半,汽车金融业也将有5000多亿元的市场容量! 但现在的事实是,在发达国家,通过信贷和租赁买车,是汽车销售方式的大头。美国的比例为92%,英国为80%,德国为75%,日本为44%。而全球各大汽车集团旗下的汽车金融公司的车贷经营,大多成为超过汽车制造的集团主要利润来源。来自福特的数据显示,福特全球净收入来自于金融公司,有时候能占到75%。 而在中国汽车信贷销售目前不到20%,去年由于银根紧缩政策,这个比例仅为5%。 市场容量的巨大和实际情况的缺口,让这一市场更加显得诱人。 但当然也存在着危机。《国际金融报》一篇报道的说法是,进入2004年,由于汽车贷款坏账的不断提升,1800多亿元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中,已有超过945亿元的个人汽车贷款无法回收。 这种情况形成了恶性循环。由于车价一降再降,加之去年银行车贷的偿还率很低,因此银行调整了车贷审批的要求。原先消费者在4S店购车,都是经销商和经销商委托的担保公司向银行提供担保,由于现在审批率极低,大部分的4S店已经不再向银行提供担保,放弃了车贷这项业务。因此,如何解决消费者的信用体系问题,显得非常迫切。 虽然汽车金融公司的筹建和开业都在按程序进行,能否达到实际的运营效果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。但不管怎么说,现在的中国汽车金融公司正面对着一个信贷的真空地带。已经再次显出了契机。 |
|
|
|
上一篇:银行开收提前还贷违约金
下一篇:汽车金融复苏曙光初现 跨国巨头加快跑马圈地 |
返回前页 打印这条信息 |
|
|
|
|